当前位置: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 >> 资讯 >> 新闻动态 >> 浏览文章

“国窑风华——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在珠山东市举行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4日


“景德镇十大瓷厂,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景德镇瓷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11月22日,“国窑风华———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在珠山东市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发展局、瓷都晚报社、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承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董博,市政协主席黄康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良,景德镇陶瓷大学纪委书记叶观荣及当年曾参与景德镇市十大瓷厂建设与发展的老领导、十大瓷厂原厂长书记、老工程技术人员、老工艺美术人员、老劳模代表、陶瓷界著名人士等百余人岀席论坛会议交流。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市相继组建了国营景德镇市建国、人民、艺术、新华、东风、景兴、红星、红旗、光明等十几家大型瓷厂,统称为“十大瓷厂”。近半个世纪内,以“十大瓷厂”为主体的国有陶瓷企业,延续和发展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陶瓷生产工艺,生产的精美陶瓷产品,走进中南海、走进人民大会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外各类博览会上获奖数量雄居全国各大产瓷区榜首,赢得了世界沉甸甸的金牌赞誉,业绩光载史册。“十大瓷厂”还承制了众多的国家用瓷和国礼瓷,创造了巨额经济财富,换取了大量外汇,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为现陶瓷产业跨越式发展,“十大瓷厂”进行了全面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造就了瓷都陶瓷史上的诸多奇迹,铸就了景德镇陶瓷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峰,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虽然“十大瓷厂”现已相继改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十大瓷厂曾经的辉煌,在中国陶瓷工业史上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始终是景德镇陶瓷人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其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业所作出的贡献将永垂青史。





2018“国窑风华—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开幕式现场

为弘扬陶瓷文化,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岀的“忠诚担当、真抓实干,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接续奋斗”的精神,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树起十大瓷厂这面旗帜,推出国窑风华论坛这个平台,全面回顾十大瓷厂的发展创新历程,挖掘十大瓷厂的历史故事,总结十大瓷厂的成功经验,研究十大瓷厂的得失利弊,传承十大瓷厂的发展成果,促进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新时代更好更快地发展贡献光和热。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隽在论坛启动仪式上说,景德镇十大瓷厂,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景德镇瓷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从国家用瓷到国礼瓷,从内销瓷到出口瓷,生产规模空前扩大,各类瓷器交相辉映,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传统名瓷的传承创新。“十大瓷厂”烧造出的日用瓷和艺术瓷畅销海内外,成为景德镇一个时代的标杆。十大瓷厂是我们景德镇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一代景德镇人的“文化记忆”,它不仅给景德镇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更为景德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智力财富。

吴隽表示,前不久,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这意味着景德镇的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景德镇这座城市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意义。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基地两中心”的目标,其中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传承好、挖掘好景德镇这座城市独特的陶瓷文化资源,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推动中华文明和陶瓷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使命!景德镇“十大瓷厂”就是其中一项值得我们好好去总结、去研究的课题。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作了发言。

本次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大会交流发言两个阶段。在上午的开幕式上,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党委书记、经理徐希祉,中国工艺品进岀口总公司原总经理刘培金,发表了主旨演讲。他们在演讲中,重点对景德镇十大瓷厂在企业特色、科技创新、工艺成就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回顾。

在下午的论坛交流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景德镇十大瓷厂在企业管理、科技创新、产品工艺、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国家用瓷、国际交流等八个方面主题内容,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方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交流。总结疏理了景德镇陶瓷工业建设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为新时代振兴景德镇陶瓷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见识。

开幕式前,组委会特意安排与会者参观了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展厅。在一件件(套)精美的十大瓷厂厂瓷面前,尤其是看到每个展厅装挂的十大瓷厂一任任负责人及劳动模范名单时,老同志们心情激动,称赞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据了解,本次论坛另一重要成果是征集到论文24篇。这24篇论文从多角度总结了十大瓷厂的发展成果,颇有学术价值。论坛结束后,将编辑成《国窑风华———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论文集》并正式出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教授周国桢:

十大瓷厂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十大瓷厂在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那段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机械化和自动化,追求的是速度快、量大,适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它有市场,但那是工业产品。工业产品与工艺品有本质上的区别,工业产品重实用,而工艺品则兼具了实用与艺术的两种属性,而陶瓷是属于工艺品。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生活以及审美观的提高,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实用,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十大瓷厂是有过辉煌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产物,它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然而瓷厂的倒闭也顺应了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只有走向市场才可能多样化,才能发掘群众的智慧,充分满足群众的各种要求。

景德镇陶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手工艺上。

景德镇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这就对了!通过手工创作,人们将思想和情感寄托在产品上,越是手工的东西越显得可贵。在十大瓷厂时期,虽然有很多创新,但都体现在工艺手段和制作方法上的创新,重视成型的手段,反而忽视了关键性的东西。

十大瓷厂曾经是辉煌过,但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产品要求也不同了。千年来,手工艺造就了景德镇,征服了全世界,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手工艺包含了人的感情和思想。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景德镇是手工艺城市,这是我们艺术上的优势,我们应该要去发扬它。

十大瓷厂的过去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不能仅肯定成绩,也要看到不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这对景德镇陶瓷今后发展是有益的。(记者 许晓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

十大瓷厂续写了半个世纪景德镇瓷业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相继组建调整为建国、人民、东风等十几家大型瓷厂,人们习惯统称其为景德镇十大瓷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副经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回忆起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时很有感触,他认为景德镇“十大瓷厂”的陶瓷生产续写了半个世纪的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壮丽史。不仅是景德镇制瓷史上最具规模化、产业化的辉煌时期,同时也是现代陶瓷工业文明兴起发展进程里最特别的历史华章。

随着十大瓷厂的成立,景德镇瓷业生产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古老的手工瓷业生产沿着现代工业化方向迅速前进,烧制工艺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再到油窑、气窑的历史性大转变。具有传统特色以及创新花色的品种不断增加,构建了从原料勘探、开采、制料到造型、彩绘、烧成、内外销和设计、科研、教育等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刘远长告诉记者:“我在雕塑瓷厂担任厂长时,十大瓷厂给我的印象是景德镇各项制瓷工艺最极致的体现,每个瓷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陶瓷工匠技术过硬,72道工序每一道都十分严谨,可以说每一件合格出厂的瓷器都是有质量保障的。因此,十大瓷厂的产品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外宾,并在国际上斩获各项陶瓷荣誉。”

“瓷厂改制转型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十大瓷厂就此销声匿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景德镇于1995年开始,对十大瓷厂进行了逐步改制,直到2009年全面完成。十大瓷厂继承了千年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长期承担着中央领导人用瓷、中央机关用瓷、国礼瓷和庆典瓷的创制任务,成功创制了许多瑰丽弥珍的国之重器,而今,十大瓷厂集体智慧创制的精品瓷器被世人誉为“国窑瓷”。

刘远长说:“如今的景德镇是陶瓷行业百花齐放的时代,但也不能忽视陶瓷艺术创作中的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对待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等陶瓷行业现存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一同参与进来,包括陶瓷艺人、媒体,还有政府的相关机构,成立对应的行业管理协会,系统地规范好陶瓷行业,通过平台整合现有的陶瓷资源,齐心协力把景德镇的陶瓷返璞归真,做成真正的艺术品。”(记者 王澄)

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原总经理刘培金:

十大瓷厂曾对陶瓷出口做出卓越贡献

景德镇国窑瓷艺,在建国后重生,至1988年是最优良的发展时期,不仅是全国陶瓷企业治理改革、技术革新、产品创新的典范,更是人类陶瓷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值得歌颂、宣传、弘扬。

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原总经理刘培金表示,景德镇瓷艺有千年历史,为人类陶瓷的使用价值性能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近时代,以“十大瓷厂”为主体的景德镇瓷业,发挥了引导、启导、主导性三大积极使用价值功能,如结构优良、换汇成本低、收汇率高等,对生产技艺优化、陶瓷供给结构改革、提高创汇能力和增加外汇收入等,都有卓越贡献。当时的景德镇艺术瓷出口收汇额约占全国同类性百分之九十左右,日用瓷平均占比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是中国陶瓷出口的重要城市。

刘培金告诉记者:“1989年后,景德镇十大瓷厂体制改革,一时间让中国陶瓷的流动渠道和发展空间受阻,也让景德镇瓷业发展遭遇相当大的困难。但经过几十年的陶企转型,陶瓷艺术升华和事业发展的气势已成,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开创景德镇陶瓷行业良好发展新的局面。”在“国窑风化———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上,刘培金谈到,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自然也有其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比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与工匠精神。办好“十大瓷厂博物馆”,具有极大的历史性使用价值功能,是涉及中华文化和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大业,是传颂前人的功业,为后来人编制的最好历史教科书。

对于“十大瓷厂博物馆”的建设,刘培金提出了三个建议。制定博物馆保护条例,珍惜和保护好人类的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法治明确规定入馆作品,不容任何人或单位侵犯等,保证入藏作品能较长久地发挥优势性使用价值功能;对入馆物品,一律编入书典,既是历史见证,更是教育的宝典,也自然是景德镇乃至中国对外宣传的历史教科书!理应孕积好景德镇的世界性历史名片,传扬育人才;把博物馆办成国际性的陶瓷艺术教学基地,交流平台,观赏圣殿等,更好地发挥景德镇历史性的使用价值功能,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者 王澄)

群贤毕至

畅谈十大瓷厂流金岁月

11月22日下午,珠山东市会议室群贤毕至,2018“国窑风华———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在此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力农、原十大瓷厂领导、陶瓷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工艺美术人员、陶瓷文博人员、劳动模范、陶瓷收藏家、论文作者、组委会成员汇聚一堂,大家围绕十大瓷厂的形成与发展、十大瓷厂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十大瓷厂发展过程中的点滴往事、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讲到十大瓷厂的形成与发展时,他们认真聆听,埋头笔记;诉说起十大瓷厂的流金岁月时,大家又纷纷陷入了回忆……

原光明瓷厂党委书记、十大瓷厂博物馆顾问刘火金:

瓷厂为延续千年窑火作出了巨大贡献

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瓷业工人渴望新的劳动关系;公私合营、合作社为国营瓷厂的组建奠定了基础;大跃进加速了国营瓷厂的组建。

1995年开始,这些企业先后进行初步改制,即企业由以前的生产经营改为资产经营;集中统一经营改为分散私人经营。2009年10月,企业彻底改制,其根本标志是职工进行了身份转变,企业土地和资产作价变现用来安置职工。

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公有制陶瓷企业已然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然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企业为延续景德镇的千年窑火、为新中国陶瓷事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添柴加火、为陶瓷文化的繁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也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市窑炉学会副理事长、省陶瓷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吴莹:

十大瓷厂见证了窑炉的变迁与发展

十大瓷厂近五十年来的窑炉的变迁大致分为解放前的柴窑变成间歇式的导液窑、由导液原窑变成连续式的门烧隧道窑、从烧煤的窑炉改成烧油的窑炉、从隧道窑转变成气道窑。

景德镇通过这几次的大变革,让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一步步地从烧柴、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到现在的天然气。以天然气为主,胶熔气为辅,再加上液化石油气、发生农民气。这四种燃料都是共拥、共承,同时发展的。

天然气是目前为止最为理想的一种燃料,既没有污染,又能烧制出精美的瓷器来,对于很多制瓷的匠人来说,是一种很好控制的燃料。以现在的梭式窑为例,基本上不需要把桩师傅来作业,只要按一下按钮,它就可以自动氧化、还原、保温、升温、降温一直到停止。

原国家用瓷办公室副主任江启初:

弘扬陶瓷文化,振兴国家用瓷

景德镇陶瓷“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千年窑火不熄,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化,无数珍贵的产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尤其是其高超的工艺造型,绚丽的装饰艺术,神奇的烧制技术为我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增添了异彩,为中华民族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国办”成立后,国家用瓷主要工作成果及对我市的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际友人来访和我国领导人出访活动日益频繁,景德镇瓷器作为国家的珍贵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府要员,为数十分可观;二是在国外举办各种陶瓷展览和展销,展示景瓷传统文化成果;三是景德镇陶瓷蜚声国内外,尤其以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瓷独领风骚,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金奖。四是随着景德镇国家用瓷在国外声望的提高,加速人们对国家用瓷及礼品瓷的喜爱。


景德镇陶瓷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徐桃生:

十大瓷厂承接历史开启当代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陶瓷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景德镇陶瓷业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原料开采、陶瓷机械、耐火材料、石膏模具、成型装饰、匣钵生产等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日用瓷、陈设瓷、旅游瓷、纺织瓷等品种繁多,色彩纷呈,成为全国主要的产瓷区和陶瓷出口基地。

十大瓷厂承接历史开启当代,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新的制瓷方式和技术得到运用。十大瓷厂虽已成为历史,但这个章节却承继远古,开启当代。十大瓷厂的辉煌、强势在我们的记忆中,在历史的文献中它是永恒的,历史虽已逝去、定格,但不可忘却。我们回过头来品味那些创造辉煌的凡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未来我们脚下的路也就越来越清晰。


中国红色藏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光胜:

要举办一次全国红瓷展览研讨会

十大瓷厂从1995年开始,便陆续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一些老专家、老艺术家、老领导、老技术工人正好以今天的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为契机,对以往的旧情感和友谊,来一次大聚会、大交流。通过今天的研讨会,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到了十大瓷厂的历史贡献和作用,还有十大瓷厂的老艺术家所作出的贡献。

作为一个红色收藏爱好者,接下来我打算争取在明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一次全国红瓷展览研讨会。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相关工作,并以景德镇为主要平台,将景德镇作为第一站,中国国家博物馆为第二站……陆续开展到全国各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张锠:

陶瓷雕塑作品是对中国陶瓷雕塑艺术的探索

与本次活动结缘是因我的父亲张景祜先生,他曾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应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的邀请到景德镇进行艺术交流,才使得本人又一次与大家相聚。

父亲曾多次向我们讲述他在那短短两个月与景德镇艺术家们相处的时日,虽然时间短暂,但却充满温暖与温馨。在这期间,他收获了艺术交流、学习与互动的创作硕果。这累累硕果便是收获了21件(套)取自民间的故事、古典名著、戏剧戏曲、民生民俗等题材的原创之作。这些陶瓷雕塑作品或产品是对中国陶瓷雕塑艺术的探索,它们呈现了民族精神、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和艺术技艺技巧的精粹。当下要将这些艺术传统、艺术经验以及富有生命活力和永恒的民族精神进行现代转化,创新无愧时代的当代陶瓷雕塑、彩塑艺术,以此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员李振球:

十大瓷厂的经验值得大家总结

我有着特殊身份,我是江西人,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生。后来又到历史博物馆,最后又到中央美院读书,然后留校当老师直到退休,已经近50年没有来景德镇了,所以我感觉有点内疚。

说到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历史贡献,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为什么它们后来会没有了,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我觉得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历史的必然。其实在十大瓷厂的发展时期,也讲究创新,也讲究百花齐放,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因此怎么样去总结那个时期景德镇十大瓷厂所取得的成绩,总结它的经验就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特别现在有一个这样的十大瓷厂博物馆,更为我们留下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课堂。

景德镇有着很好的文化“软实力”,所以我的一些同学退休以后,都到景德镇来。除了“硬实力”、“软实力”,景德镇艺术人才方面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记录这些艺术家,其实就是在对景德镇的艺术进行总结,为以后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原建国瓷厂副厂长、颜色釉专家邓希平:

景德镇的陶瓷人了不起

在四大传统名瓷里,景德镇的传统颜色釉瓷产量最少,但它的历史最久。因为从一开始有瓷器,它一定是原始青瓷,而这个原始青瓷就是颜色釉瓷。为什么它的产量又是最少的呢?那是因为后来颜色釉瓷的范畴在逐渐缩小,青瓷上面有绘画的,有做青花的,或者在白瓷上面作画的,最后就把颜色釉瓷的概念归结在用颜色釉来作为独立装饰的一类瓷器,因此它的数量就变少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颜色釉瓷里最名贵的是一些窑变的颜色釉瓷,这些瓷器因为工艺的特殊性,对人力、物力的要求更高,实际上在明代以后的官窑里面才能生产这些瓷器,民间生产很少,所以它总的数量就少,了解它的人相对也就少。

我做了一辈子的传统颜色釉瓷,应该把一些别人不容易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我想说,景德镇的陶瓷人了不起,无论在哪一个历史阶段都能做出突出的贡献。

九江市收藏家吴忠信:

景德镇满地“黄金”吸引了我

我今天到十大瓷厂博物馆,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大为惊奇。

我原来只想活60岁,没想到今天已经活了80岁,多活了20年。这20年我做了什么事情?主要就是到景德镇“拾荒”,我把自己形容为景德镇陶瓷的“拾荒者”,一些大家的手稿在景德镇人们眼里当成“废纸”,我给捡回来了。到现在为止我捡了800多份,其中有部所里面流出来的,有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设计组、建国瓷厂、人民瓷厂里流出来的。我认为这些“破烂”是景德镇最光辉、最了不起的东西,将给后人留下景德镇的根和魂,因为要现在的人设计出来已经不可能了,都是电脑设计。所以我一直讲景德镇是一块宝地,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养育了我,它的满地“黄金”吸引了我。

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力农:

为十大瓷厂感动和自豪

作为一个在这里工作了16年的一个外来的干部,这么多年来,凡是听到十大瓷厂的人和事,无不为之感动,看到了十大瓷厂的产品,为之自豪,一直期望来参加这么一个论坛,了解十大瓷厂的辉煌历史。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视研究十大瓷厂,绝不是休闲的叙旧,也不是理论的倾谈。景德镇目前处在陶瓷产业历史的转折点,现实需要我们回顾借鉴历史,从十大瓷厂这一座精神、文化和艺术的宝库里面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养分。十大瓷厂是一段难忘的辉煌岁月,也是一部厚重的陶瓷历史发展的活教材,里面有许多工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包括如何组织管理、如何组织科技攻关,还有现代陶瓷艺术如何分工、人才如何培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借鉴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这部教材也有值得我们总结的不足和教训,我们现在讲十大瓷厂这种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这么大规模,这么大成就的“庞然大物”会在几年间轰然倒地,让我们非常惋惜和痛心,当然这其中有它的客观性跟合理性,不过也值得我们深思。

新加坡收藏家李中权:

第一次来就喜欢上了景德镇

我来自新加坡,1991年来到景德镇,不知不觉27年了,很多景德镇的朋友都说我是半个景德镇人。

我第一次来就喜欢上了景德镇这座城市,以至于一年间来6次。当年我来到景德镇的时候,珠山路梧桐树非常高大,七层楼还在,瓷器广场上大板车满街跑。人家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我就回答说我是从天之涯海之角过来的,因为真的是很遥远。我要先从广州坐飞机到黄山屯溪,再坐八个半小时的计程车才能到,虽然路途很辛苦,但依然无法阻挡我对景德镇瓷器的喜爱。